蓉光绽放!成都世运会开启绿色科技新纪元
8 月 7 日晚,成都秦皇湖畔,第 12 届世界运动会主火炬在 “竹梦” 火炬的光影中熊熊燃烧,标志着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世运会正式启幕。这场以 “运动无限,气象万千” 为主题的盛会,正以 “零新建场馆” 的绿色实践、“成都造” 机器人的科技赋能、巴蜀文化与全球体育的深度交融,向世界呈现一场兼具国际标准与中国韵味的体育嘉年华。
成都世运会以 “碳中和” 为目标,将赛事深度嵌入城市绿色转型脉络。27 个竞赛场馆(场地)中,18 个通过既有场馆改造实现,9 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乐鱼网页版建,没有新建一座场馆。例如,兴隆湖湖滨广场将皮划艇马拉松、龙舟等赛事场地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,观众既能近距离感受水花飞溅的竞技激情,又可远眺湖对岸的城市天际线。场馆建设采用装配式环保材料,赛后设施可拆卸回收;赛事服务中新能源公交使用率超 90%,氢燃料汽车穿梭于城市街巷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・迪伦评价:“成都树立了可持续办赛的新标杆。”
二、科技赋能:数智时代的创新实验
当 “科创之城” 邂逅世运会,科技与体育碰撞出耀眼火花。世运村内,配送机器人 “路宝” 凭借自研导航算法精准配送物资,巡逻机器人 24 小时智能安防。赛场上,“镋钯” 双足机器人化身动感啦啦队,与人类演员完成高难度群舞;泳池清洁机器人自动规划路径,实现 “零干扰” 作业。开幕式更首创 “全球最长 LED 巨幕”,将熊猫、蜀锦等文化符号融入实时赛事画面,打造沉浸式视听盛宴。这些 “成都造” 科技成果,让世运会成为观察中国科技硬实力的窗口。

三、文化交融:千年巴蜀的现代叙事
从三星堆古蜀之光到天府绿道的生态画卷,成都将文化基因注入赛事肌理。火炬 “竹梦” 以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为灵感,融合竹节造型,寓意文明传承与体育精神生生不息;吉祥物 “蜀宝”“锦仔” 以大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型,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。世运广场上,游客可体验 VR 射箭、非遗竹编,还能在世运村参与蜀绣、皮影等传统技艺制作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火锅巴士载着外籍运动员夜游锦江,在麻辣鲜香中感受成都的烟火气与包容心。
四、全民参与:城市共舞的世运节拍
成都将世运会办成 “全民运动会”。600 多个社区开展世运项目体验活动,12 万市民深度参与棍网球、飞盘等新潮运动;120 所学校推广世运会项目,让小众运动走进校园。8600 余名 “小青椒” 志愿者活跃在赛场内外,用双语服务传递温暖;532 个城市志愿服务站分布街头,提供应急充电、赛事咨询等便利。从 70 岁的太极爱好者到 13 岁的壁球小将,成都人用热情诠释着 “运动无限” 的真谛。
五、全球对话:开放包容的时代交响
本届世运会吸引了 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 6679 名运动员、官员参与,创历史规模之最。霹雳舞、射箭等奥运项目与柔术、棍网球等小众运动同场竞技,展现体育多元魅力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・佩鲁雷纳赞叹:“成都让世运会的梦想照进现实。” 赛事期间,全球观众可通过专属流媒体平台同步观看,首次实现世运会全场景直播。当各国运动员在宽窄巷子品茶、在武侯祠感受三国文化时,成都正以体育为媒,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。
这场盛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。从大运会到世运会,成都通过 “赛事 +” 模式,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,提升全球城市能级。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所言:“成都用两届盛会证明,中国西部同样能举办世界级赛事。”
随着圣火在天府之檐上空闪耀,成都正以开放姿态向世界发出邀约:共赴这场绿色、科技、人文交织的体育盛宴,见证一座城市的蝶变与梦想的升腾。(完)
相关搜索:- 成都世运会2025招聘
- 四川蓉之光科技有限公司
- 成都世运会工作人员是正式编制吗
- 世运会成都机会清单将发布新
- 第12届成都世运会将启新
- 成都世运会科技集市热闹新
- 成都世界大学生大运会表彰
- 绽放生命之光
- 成都2023大运会
- 成都蓉光炭素最新消息